站长
站长
发布于 2024-05-21 / 53 阅读
0
0

背诵《七律·登庐山》《桃花源记》全文免门票畅游庐山

近日,5月19日至6月18日,九江庐山开展背诵免门票活动。只需现场背诵《七律·登庐山》《桃花源记》全文,即可免门票畅游庐山风景区(含环山景区)。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两篇文章。

《七律·登庐山》近现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1959年夏天。这首诗以登临庐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和深邃思想。全诗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诗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了庐山的雄奇景象,庐山耸立在长江之畔,诗人攀登过程中经历了四百多道弯的曲折山路。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则借自然景象寓言,以“冷眼”喻冷静观察世界的姿态,“热风”“雨”象征时代的风云变幻。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九条支流之上云雾缭绕,仿佛黄鹤飞翔,长江下游的三吴之地,波涛翻滚,腾起片片白烟。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引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既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时代精神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著的一篇文章,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不仅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而且自身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全文以一个武陵渔人的奇遇为线索,讲述了他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世外的桃源仙境的故事。

故事中,武陵渔人在捕鱼时,顺着一条小溪航行,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林中景色异常美丽,尽头是一座山,山中有一个小洞。渔人出于好奇,进入洞中,随后豁然开朗,眼前展现的是一片与世隔绝的村落,这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宁静的生活,他们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来到此地,从此与外界隔绝。在这个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苛政,人们生活安逸,彼此间关系平等和睦。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嘱咐他不要将此事泄露出去。然而,渔人出谷后还是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的官员,但后来无论怎样寻找,再也没能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径。文章以渔人的经历为引子,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绪,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