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针对小组开展专业工作,熟练使用各种理论对小组开展服务。
快捷导航: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参与、提升意识与增能理论。
- 系统功能理论。强调四个原则: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原则。
- 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实施原则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培养小组组员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中,要始终强调和贯彻以下工作意识。
- 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困难人士参加小组活动,提升困难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 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提升小组组员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 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
- 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订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二、治疗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精神分析小组。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
- 阿德勒式小组。阿德勒认为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如个人的目标)所驱动的,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性驱动力)。
- 心理剧。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情绪宣泄。
- 行为治疗小组。其基本假设是所有的问题行为,非理性的认知方法、情绪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由新的学习历程得以矫正。常见的行为治疗小组:社会技能训练小组、压力管理小组、自我指导行为改变小组等。
- 完型治疗小组。其运作原则是利用现时的小组经验、小组的觉察过程和小组参与者之间的积极互动,鼓励组员随时随地地觉察他们在小组中的角色及其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
(二)实施原则
- 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行为心理学、社会学、临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明确治疗的方向,设计和实践小组治疗的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
- 建构性原则。带领小组组员发展社会性治疗关系,替代原来的有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
- 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组员共同性与个别性问题,制定小组目标和治疗计划。
三、互动模式 ★
(一)理论基础
互动模式强调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组员的社会交往能力。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互动模式有以下三个假设前提:
-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 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
- 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的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信心、知识和能力。
(二)实施原则
- 开放性的互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应该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提高组员之间互动频率和品质。
- 平等性的互动:互动模式强调小组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该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形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
- 面对面的互动:社会工作者要促使组员之间面对面澄清其苦恼的问题、期待解决的需求,认清其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
四、发展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旨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 发展模式关注的焦点是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有关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的是组员个人潜力的发掘与发挥而不是治疗性辅导。
- 发展模式的假设前提:①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②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③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境,评估小组的情境、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实施原则
- 积极参与原则: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在小组活动中主动表达困惑或建议,积极分享和学习自我发展的经验。
- 使能者原则:社会工作者要支持、帮助小组组员通过各种活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分享,更要发展认知,激发潜能,提升组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及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