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教师
首席教师
发布于 2024-04-19 / 251 阅读
0
0

社工综合-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一)

本章讲介绍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提炼重要部分,方便读者汇总学习。本次主要为方便考中级社工的学员服务,初级也可看,内容一致

快捷导航: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

---- 考情分析 ----

中级考查年份:2015~2018年,2020年。基本属于必考点,一般会出1道单选题(通常是第一题)。主要考查方向:①对社会工作定义的理解;②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③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此模块分析了知识点的考查情况,包括考查年份、题型、题量和主要考查方向。
初级考查年份:2015~2023年,属于必考点,每年会考1~2道单选题。考生重点理解专业社会工作的概念以及相关特点。

(一)一般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帮助服务对象为目的、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
  • 从事社会福利服务;
  • 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 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 普通社会工作

①本职工作之外承担;②不计报酬;③服务于社会。

2. 行政性社会工作

①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进行;②专职工作(专门从事职工福利、困难人群救助、思想工作等);③面向社会或本单位成员;④具有行政性;⑤非专业化。

3. 专业社会工作

(1)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①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②以专业的理念为指导;③服务于困难人群;④职业化;⑤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2)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解释

1. 《决定》的相关内容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2. 解释

按照《决定》的精神,有关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解释: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它主要指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工作的特点(仅初级)

(1)专业助人活动:首要特点。社会工作主要服务对象是困难群体,其提供的助人活动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特征。

(2)注重专业价值: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伦理和指导思想。

(3)强调专业方法:具体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

(4)注重实践:将科学理论具体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5)互动合作:社会工作不是社会工作者单向地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是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一起工作,双方合作,共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6)多方协同:既需要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需要其他人员协同合作,共同解决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5年,2017~2018年,2021年。属于常考点,一般会出1道单选题。主要考查方向:①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②社会工作目标的三个层次、八个目标。

1. 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扶危,维护基本生存)。危难是指由于个人或社会原因,个体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使生命遭遇危机的状态。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求资源,为受助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危难。如帮助有自杀倾向者走出生命危机状态。

(2)缓解困难(济困,恢复社会功能)。困难是指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不危及生命的状况。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如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为其子女提供托管服务。

(3)激发潜能(增能,自我能力提升)。坚持助人自助,促进服务对象潜能的发挥,使服务对象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也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面对困难。

(4)促进发展(增能,增强社会功能)。当个人或群体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施以援手,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等方式使个人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留守儿童的成长向导计划、为失业青年开办就业能力提升小组等。考查形式一般是给出具体案例,判断体现某一具体目标的是哪个选项,或者案例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社会、文化)层面的哪个目标。

★★★考查重点是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2. 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增能,修复社会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公正包括机会公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等。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3. 文化层面的目标

(1)弘扬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不为私利,相互关怀,扶助弱小。

(2)促进社会团结。相互亲和,相互包容,协商共事,共同发展。

三、 社会工作的功能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6~2017年,2020~2021年。属于常考点,一般会出1道单选题或1道多选题。主要考查方向:①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功能;②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的功能。

(一)社会工作功能的基本类型

  1. 按照功能的基本性质进行分类,社会工作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和负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消极的、负面的)。
  2. 社会学家默顿将功能分为显功能(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与潜功能(未被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潜功能既可能是正功能也可能是负功能

(二)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功能(微观)

1.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主要体现在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

2. 恢复弱化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开展活动恢复服务对象的自信、鼓励他们表达,或者通过建立适宜的社会环境促使他们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被弱化的功能,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

3. 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通过开展多种服务,促进服务对象潜能的发挥,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

4. 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社会工作者在分析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问题的成因时,既要重视服务对象个人方面的原因,也要重视社会方面的原因。

个人方面包括生理、心理、个人经验、能力等方面。
社会方面包括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

社会工作者分析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环境之中” ,认为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

(三)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的功能(宏观)

1. 维持社会秩序

(1)社会工作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解决有困难人群的问题不但可以给他们实际的帮助,而且有助于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各部分关系协调、社会稳定的状态,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2)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与一般行政管理的区别如下。

①社会工作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社会工作强调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要改变引起问题的、不尽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
②行政管理用行政力量,即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力解决问题,目标是维持社会稳定

2. 建构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存在的,人们基于信任、情感、共同体意识而形成的相互信赖和支持性的关系。

(2)社会工作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和长期培育,使人们之间建立或增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增加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增进他们的相互信任,有助于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

3. 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具体服务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4. 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对有需要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开展服务,有针对性、细致、人性化的解决他们的问题,更有力地促进社会进步。

四、社会工作的过程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5年。本考点考查较少,在2015年考了1道单选题。主要考查方向:对社会工作过程的理解。考生应明确社会工作是持续、渐进、反复的过程。
  1. 社会工作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使服务对象改变、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2. 社会工作过程是充满动态的、双方多方合作去达到目标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持续互动过程

①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帮助、协助和协同服务对象改变的过程。
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动员链接各种资源对服务对象的支持过程。
③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调适其与生存环境关系的过程。

五、社会工作的要素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6~2017年,2021年,2023年均考查过,属于常考点。一般会出1道单选题或1道多选题。主要考查方向:对社会工作的五个基本要素的理解。

1.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是指在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从而解脱困难的个人群体

(1)服务对象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发生的基本前提。

(2)服务对象是在服务发生之后产生的,在服务发生之前他们为潜在的服务对象。从产生过程来看,服务对象可分为:①由于自己主动求助而形成的服务对象;②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寻找和帮助而形成的服务对象。

(3)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人

(4)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指个人,也指某一家庭群体社区

初级要点:

  1. 基本对象
    从发达国家实践看,社会工作优先帮助的是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需要帮助的人。主要包括:①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②精神病患者;③因失业而导致生存困难者。
    从发展中国家实践看,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主要包括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因灾或社会等原因导致生存困难的人。
  2. 扩大对象
    (1) 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难以自拔而需要帮助的人、一般公众
    (2) 遇到困难陷入危机的人群。如学业不好的学生、受虐待的妇女等。
    (3) 所有社会成员。如在环境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上,社会公众则为服务对象。
    (4) 社区。包括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2. 社会工作者

(1)一般定义: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一方,他在助人价值观指导下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服务对象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双方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

(2)社会工作者的界定:①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实施专业社会服务);②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对专业社会服务进行设计、统筹、指导和支持)

3. 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2)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选择,承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处于平等地位,认为服务对象有能力、有责任加入改变自己所处困境的行动之中。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观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全过程。

4. 专业助人方法(初级)

专业助人方法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这也是区分社会工作者与普通助人者的明显之处。它不仅是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一般方法,更是社会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检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5. 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动态过程。

初级要点:
(1)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利用专业方法,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
(2)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持续互动。助人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单向支持,而是双方相互合作并理解对方的行为,共同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助人活动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桥梁。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将价值观和工作方法运用于社会工作的实践中。

6. 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用于处理个人或家庭的问题。

(2)小组工作方法。用于处理有共同需求的小群体的问题。

(3)社区工作方法。用于处理社区的问题。

★★★对社会工作五个基本要素的考查可能是对某一要素的考查,也可能是结合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一般是关于社会工作基本要素的说法正确(错误)的有哪些。★★★

六、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5~2023年均考查过,属于必考点,每年会出1~2道单选题或多选题。主要考查方向:①对直接服务角色和间接服务角色的理解;②判断合并服务角色的情形。

(一)直接服务角色

1. 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既向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助劳务服务,也提供心理辅导意见咨询关系支持

2. 治疗者

治疗是站在“病理学”的角度,认为服务对象是出了问题、有行为偏差,需要帮助和矫正。治疗的目的是有系统的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控制或减轻问题的症状。

在以下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经常扮演治疗者的角色:帮助边缘群体进行社区矫正治疗戒毒和网瘾等。

3. 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既要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也要鼓励服务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其能够自立或自我发展,即“助人自助”。

4. 使能者

使能就是使服务对象有能力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激发服务对象的内在能力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其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和实际能力,协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改善不良境遇。

5. 倡导者

当服务对象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但服务对象对新的行动又不了解时,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

社会工作中的倡导既包括对服务对象行为的倡导,也包括对政府行为的倡导。

6. 关系协调者

当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失调,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社会工作者承担起协调关系、缓和处理矛盾的责任。此时社会工作者扮演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二)间接服务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与间接服务角色的区别: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否可以面对面接触。★★★

1.行政管理者

社会工作者应该对社会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高效工作。

2.资源筹措者

为了有效助人,社会工作者需要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包括基金会)和广大社会成员筹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资源。筹措资源之后,社会工作者将它们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或将社会资源与服务对象链接起来(资源链接者)。

3.政策影响者

针对在社会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应提出政策建议以影响和改善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

4.研究者

社会工作者对自身的服务实践进行研究。

(三)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属于常考点,给出案例要能够判断哪些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重点理解合并角色的含义。★★★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是包含了多种功能的综合角色,这种合并角色既包括直接服务也包含间接服务,也可能包括不同角色互相连带的做法。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特点。

71UP注:
若题目问哪项是合并角色,当选项中有选项提现直接+间接的,优先选择。
优先级:直接+间接 > 直接/间接中某几项

七、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6年,2018~2020年,2022~2023年均考查过,属于常考点,一般会出1道单选题或1道多选题。主要考查方向:①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②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素养;③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1. 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

(1)人类共同意识。人类 共同意识是指当某些成员陷入困境时,人们会有救助之意。社会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人类共同意识,有思想准备去帮助困难人群。

(2)帮助社会弱者。社会工作者应当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帮助社会弱者。

(3)乐观看待变迁。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和社会是可以改变的。

(4)追求社会公正。在社会不公正现象出现时,社会工作者应秉持公正之心,呼吁社会公正。

2.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素养

(1)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2)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等。

(3)心理素质。社会工作者在遇到问题时应沉稳、冷静,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经得住困难和复杂问题的压力,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

(4)政策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前提。

(5)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包括调查研究的技术、口语和文字表达技术、现代资讯工具使用技术等。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多种技术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助人的目的。

★★★考试中对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要求考查较多。一般是对具体的某项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考查,题目比较简单。★★★

3.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察觉不同观点,积极促进共同价值的认同。

(2)促进和使能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向服务对象提供资讯或建议,必要时要协助处于危机状态的服务对象争取权益。

(3)评估和计划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的特定问题进行预估,了解问题的现状和性质,制订计划,动员和合理分配资源,与服务对象一起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4)服务提供能力。服务提供能力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有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促进双方良好互动与合作的能力,具体提供服务的能力。

(5)干预能力。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要表示关心、支持和保护,对服务对象的某些偏差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要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进而达到计划的目标

(6)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合理配置组织资源,有效输送社会福利资源,并监督这一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促进服务任务的完成。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7)发展专业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是运用专业方法助人并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专业力量。除了直接的助人活动外,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总结服务经验,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应当具有发展专业的能力,做到严格的专业自律、自我评估。

八、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 发展历程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制度背景: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颁布,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详见 补充内容)。

(2)社会工作的产生:①18世纪中期,欧美等国家出现了友善访问员;②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美等国家出现了慈善组织。

(3)20世纪初至上半叶,西方社会工作基本形成。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专业教育的发展。1893年,“慈善训练”学校开设;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1919年,美国成立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协会。

②专业方法的发展。1917年,玛丽·里士满发表了《社会诊断》一书,后来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此后,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接受。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也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③专业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国家出现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美国于1918年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协调各专业组织的活动。

2. 发展特点

在专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包括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多种服务模式的形成。

(1)专业方法的发展

①专业方法出现的顺序依次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个基本方法于20世纪上半期被逐步确立,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②社会工作者逐渐意识到,面对复杂问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整合社会工作(或综合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的趋势

★★★考生应记住专业方法的出现顺序,并能够灵活运用。如:“社会工作专业自建立起,社区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2)目标模式的变化。新的社会工作目标模式为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权利—服务

(3)工作对象的拓展。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如那些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工作适应等方面需要帮助的人群。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此外,社会工作对象还包括社区、自然环境等。

(4)多种服务模式的形成。人本主义模式、赋权增能模式、女权主义模式、后现代模式等多种模式并存、多种工作方法竞相发展。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 发展历程

(1)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也可以为现代社会工作提供滋养。

(2)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传教士在我国开展社会服务,在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社会工作开始出现。

(3)1925年,燕京大学设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4)1949年以后,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此阶段,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单位制度”下的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

(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如下。

①1979年,恢复社会学学科及社工课程;1988年,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

②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③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6)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的新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深入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快建设,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互相促进等方面。

2. 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

前往第二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