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针对个案开展专业工作,熟练使用各种理论开展对个案的服务。
快捷导航: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围绕的核心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
在资料收集和分析、问题诊断和治疗方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都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了解两者之间失去平衡的原因,并且找到建立新平衡的方法。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即社会工作者既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TA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TA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假设,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会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假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
- 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大的现实生活压力或者缺乏个人社会功能发挥的机会。如就业机会少、工作条件差、经济困难、邻里关系紧张、教育机会不公平、种族和文化冲突以及亲人的去世等。
- 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不成熟的自我和超我功能是指由于自我和超我功能没有充分发展,服务对象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害怕独立,不愿承担责任,总是要求过度保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是过分依赖就是过分敌对,无法建立一种平等、关爱的成人关系;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表现为服务对象过分的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行为以及较弱的现实感和理性判断能力等。
- 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与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相反,服务对象的自我和超我功能发展过度,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运用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
3.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重视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认为它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1. 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技巧。分为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1)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技巧:
- 现实情况反思: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 心理动力反思: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如协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情绪反映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和动机的模式等。
- 人格发展反思: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的人格。如帮助服务对象了解周围人对自己的影响,了解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事件等。
(2)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技巧:
- 支持: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如社会工作者以不带批评的态度倾听服务对象的描述,表达对服务对象不幸处境的理解。
- 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如社会工作者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直接指出服务对象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的后果等。
- 探索—描述—宣泄: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轻服务对象内心冲突,改善其不良行为。
2. 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服务对象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 研究阶段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 诊断阶段
运用综合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综合诊断方式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未来教冒断和分类诊断。
- 心理动态诊断是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如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关系的评估。
- 缘由诊断是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如服务对象的困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事件、在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等,是对服务对象个人历史的考察。
- 分类诊断是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3. 治疗阶段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服务介入分为五个层面:
- 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
- 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
- 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
- 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 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它假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日常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评估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绪。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相互影响。
1.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两项基本原则
- 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 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2.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意识层次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意识层次即:意识、自动念头和图式:
- 意识是人们作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基础。
- 自动念头是人们在实际处境中快速流动的意识状态,处于意识的下层,难以言表、快速消失,并且伴有强烈情绪反应。
- 图式是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基本认识,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处理,是意识状态的最深的层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的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等。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 个案概念化
从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设计针对具体问题的服务介入计划,而不是直接安排治疗活动。
2. 合作式的治疗关系
治疗师与服务对象一起观察、一起建立问题的假设、一起设计和执行服务治疗计划等。
3.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通过采用对话式的提问方式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 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提供反馈:运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呈现治疗的概念和要点。
5.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中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列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
(三)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能够把认知和行为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含义
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核心是ABC理论:
- A (Activating events):引发事件(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
- B (Beliefs):服务对象的信念(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 C (Consequences):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艾利斯的 ABC 理论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常认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 C 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C 的更直接的原因。
2. 具体解释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
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把特定场景中的经验绝对、普遍、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想法和观点。如老王认为自己的身体应该永远健康。
- 绝对化是指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希望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
- 普遍化是指服务对象把自己对某件或者某些事情的看法概括为所用事物的普遍特性。如小军多次考试成绩都很不好,认为自己是个生活的失败者。
- 抽象化是指服务对象把具体场景中得出的经验抽象为一般的准则。
3. 方法
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方法就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1.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是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 反映感受: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感受,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 角色扮演:让服务对象扮演特定角色,重新体会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 冒险: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担心害怕的事,从而使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呈现出来。
- 识别:根据非理性信念的抽象、普遍和绝对等不符合实际的具体特征分析、了解服务对象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2.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是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八种:
- 辩论:让服务对象质疑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
- 理性功课: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非理性信念的语言模式,如“必需……”、“应该……”等。
- 放弃自我评价:鼓励服务对象放弃用外在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 自我表露:借助社会工作者表达自我感受。
- 示范:社会工作者作出具体的示范行为,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
- 替代性选择: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 去灾难化:让服务对象设想最坏的结果,直面原来担心害怕的事件(灾难),从而使服务对象担心害怕中的非理性信念显现出来。
- 想象:让服务对象想象自己处于困境中,并通过设法克服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学习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特点
1. 明确辅导要求
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向服务对象介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原理,让服务对象认识到,导致自己情绪、行为困扰的原因是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而非引发事件。
2. 检查非理性信念
当服务对象认识到困扰产生的原因是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时,要鼓励服务对象寻找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协助服务对象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3. 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找到非理性信念后,服务对象要与这些非理性信念展开辩论,认识和了解非理性信念的不切实际的地方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并采取具体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4. 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了解非理性信念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服务对象要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并与具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连接起来,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5. 巩固辅导效果
通过具体练习帮助服务对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性的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四、任务中心模式 ★★
(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
- 服务介入的焦点: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
- 高效的服务介入的五个基本要求:①介入时间有限;②介入目标清晰;③介入服务简要;④服务效果明显;⑤介入过程精密。
- 任务中心模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①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②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
1. 必备要素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沟通行动的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 有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要集中焦点、不节外生枝,与整个服务介入过程紧密相连,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 有反应:社会工作者要及时给予回应,鼓励服务对想法和意见,让服务对象体会到社会工作者对他的关心和尊重,了解和分享社会工作者的经验和感受。
2. 必备功能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沟通行动必须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 探究: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承担的任务。
- 组织:规划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方式和目标。
- 意识水平的提升: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 鼓励:强化、激励服务对象有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态度。
- 方向引导:为服务对象提供完成任务所需建议和忠告,使其了解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
(三)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包括问题的界定、服务对象的界定和任务的界定。
- 清晰地界定问题:要成为可以处理的问题,需要服务对象知道问题的存在、承认是一个问题、愿意且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并有可能在服务以外的时间尝试独立处理这个问题。
- 明确界定服务对象:任务中心模式明确要求服务对象必须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具有自主的能力,且必须是愿意承担任务并作出承诺、愿意尝试完成任务的求助对象。
- 合理界定任务: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只有把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对象的意愿这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五、危机介入模式 ★★★
(一)危机介入模式的理论假设
1. 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危机出现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情境。危
机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危机、解组、恢复和重组四个阶段。
- 危机发生:危机事件出现,服务对象的生活压力剧增,服务对象开始运用习惯的问题解决机制解决面临的生活困难。
- 解组阶段:服务对象处于极度的情绪困扰中,认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降,平衡生活被打乱。如果危机事件影响的是家庭,它还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 恢复阶段:经历了解组的痛苦经历之后,服务对象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寻找适应危机环境的新的解决方法。
- 重组阶段:服务对象重新拾回自信,恢复新的平衡生活,通常这个阶段还包括家庭关系的重建。
2.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 及时处理
社会工作者应及时接案和处理,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尽量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其他人的伤害。
(2) 限定目标
社会工作者应把精力集中在目前有限的目标上,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和处理面临的危机。
(3) 输入希望
社会工作者应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动力。
(4) 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其他资源(如父母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同时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
(5) 恢复白尊
社会工作者应了解服务对象的看法,帮助其恢复自信。
(6) 培养自主能力
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二)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危机介入模式认为,危机有即时和紧急的特征。由于服务对象处于危机状态,社会工作
者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困扰,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迅速了解和分析服务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处在危机中的服务对象可能表现出紧张、不安、迷茫、无助和沮丧等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专心的聆听、感情的支持等技巧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服务对象的情绪稳定之后,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制订介入计划,解决当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六、人本治疗模式
(一)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其理论假设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 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
- 自我概念: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界定为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
-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服务对象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借助曲解或者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面一致,此时的心理状态即为心理适应不良。当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无法维持表面一致时,会导致服务对象面临极大的困扰和不安,严重的会导致服务对象心理适应失调。
(二)人本治疗模式的治疗策略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如果注重分析和治疗服务对象的问题,就会把社会工作者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服务对象,妨碍服务对象的自我成长。有效的辅导方式是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而不是运用具体的辅导技巧消除服务对象的困扰。
(三)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
1. 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人本治疗模式把个案辅导工作的中心集中在社会工作者自身品格和态度的培养上,认为社会工作者只有提供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全身心地与服务对象交流,才能为服务对象创造和谐、信任、宽松的辅导环境,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
2.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
罗杰斯对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有效的辅导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 表里如一:社会工作者让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与自己的真实感受一致。
- 不评价:社会工作者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服务对象的感受和行为,不应把自己的价值作为标准强加给服务对象。
- 同感:社会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处境中,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对方的各种内心感受,做到感同身受。
- 无条件地接纳:服务对象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社会工作者都要采取接纳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本身。
- 无条件地爱:无论服务对象表现如何,社会工作者都需要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尊重。
- 保持独立性:社会工作者要让服务对象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关注自己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3. 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借助具体的个案辅导过程,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体会内心的不安和冲突,了解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七、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米纽秦提出了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它是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涉及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生命周期。
1. 家庭系统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组织化的系统。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是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把家庭当作一个系统,直接中断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循环互动的方式。
2. 家庭结构
- 次系统:即夫妻、亲子等更小范围的系统。
- 系统之间的边界:即家庭以及家庭内次系统之间具有的与周围分割的界限。
- 角色和责任分工:在功能正常的家庭中每个成员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 权力结构:每个家庭都具有一定的权力运作方式,称为权力结构。
3. 病态家庭结构
病态的家庭结构会妨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米纽秦具体总结了病态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包括以下四种。
- 纠缠与疏离:产生原因是家庭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边界不清晰。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过分密切,称为纠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过分疏远,称为疏离。
- 联合对抗: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相互冲突时,有些成员形成了同盟,与其他成员对抗。
- 三角缠:家庭成员之间只有通过第三方才能实现沟通,
- 倒三角:家庭中的权力并不集中在父母手里,而是掌握在孩子手里,出现权力结构的倒置现象。
4.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自身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周期,包括:
(1) 形成期(两人组成家庭);
(2) 发展期(增添第一个孩子);
(3) 扩展完成期(家庭的基本结构稳定);
(4) 收缩期(孩子逐渐长大离开家庭);
(5) 解组期(家庭面对解体)。
(二)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1. 重演
让家庭成员实际表现相互交往冲突的过程,呈现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
2. 集中焦点
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避免家庭成员回避问题。
3. 感觉震撼
利用重复、简洁的词语等方法让家庭成员明了社会工作者的谈话内容。
4. 划清界限
帮助家庭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变得富有弹性。
5. 打破平衡
协助家庭成员挑战家庭的病态结构,改变家庭的权力运作方式,打破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
6. 互动方式
让家庭成员了解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明白自己是怎样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
7. 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
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向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意见和解释,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合理的观察生活的视角。
8. 似是而非
通过强化问题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更明显,使错误想法显现出来。强调优点引导家庭成员关注整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优点,避免过分关注家庭的不足。
(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特点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进入家庭、评估和介入三个主要阶段。
1. 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社会工作者要进入实际的家庭环境中认识和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通过家庭结构和交往方式的改变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2. 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观察评估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五点:
- 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即家庭的规模、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价值观、文化、家庭内的联盟、家庭的边界、家庭成员的归属感以及家庭的权力结构。
- 家庭系统的弹性:即家庭的适应和转变的能力。
- 家庭系统的回馈:即家庭对家庭成员的需要、感受、想法和行为等的回应能力。
- 家庭生命周期:即家庭自身发展变化的历程。
- 家庭成员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的关系。
3. 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 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
- 改善家庭结构。
- 改变家庭错误观念。
八、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1. 对人的理解
一个人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取决于这个人与他人交往中的感受以及所获得的自尊心的高低。
2. 对困难的理解
导致人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错误的应对方式,不幸的事件并不能导致人的问题。
3. 对家庭的理解
萨提亚认为,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家庭生活经验是人早期的学习经验,伴随人的一生。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
对家庭进行正确诊断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诊断;②沟通方式的诊断;③家庭规则的诊断。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程序如下:
- 追思往事:考察个人过往的经验,把个人问题放在“现在—过去”的时间维度上理解。
- 整理旧经验:帮助个人从新的角度理解旧经验,赋予旧经验新的意义解释。
- 整合新旧经验:帮助个人把旧经验中的新发现运用到现在的生活中。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特点
- 对自尊的强调:治疗目的是提高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通过改善个人沟通方式和家庭规则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 关注经验的整合:新旧经验的整合是改善个人和家庭功能的关键。
- 注重感受的改变:萨提亚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始于感官的印象和感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