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教师
首席教师
发布于 2024-05-22 / 99 阅读
0
0

社工综合-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三)

本章主要以理论为主,附加心理学和哲学相关内容。

快捷导航: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9年。本考点考查相对较少,在2019年考了1道单选题。 主要考查方向:对自动的思维和图式的理解。

(一)理论脉络

人物 思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人的行为是个人生活所影响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信念等,认知起重要作用。
班杜拉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有两种过程:“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与“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其他 贝克—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二)认知的三个层面

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自动的思维(表层)、条件性假设(中间层面)、图式或核心信念(最深层次)。

  • 自动的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自动思维的出现往往是无意识的、迅速的,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自主觉察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它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三)艾利斯的 ABC 情绪理论框架

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的ABC情绪理论框架。

惯性逻辑
惯性逻辑
事件
A
事件 A
实际影响
实际影响
认知
B
认知 B
情绪(反应)
C
情绪(反应)...
Viewer does not support full SVG 1.1
  1. ABC 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2. 根据 ABC 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育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3. ABC 情绪理论框架说明,如果他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认知是错误的,他的情绪和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5~2020年。属于必考点,每年会出1道单选题或1道多选题或者。 主要考查方向:①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②认知行为学派助人过程及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应完成的任务;③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步骤。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 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而是学习得来的。
(2) 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因此,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3) 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独特性: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服务对象问题的前提。

2. 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1)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4)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 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1)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

4. 总结

原则 主要内容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行为是学习得来可经由学习改变);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调整个人认知促进行为改变);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问题和处境的独特性)。
确定助人的目标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和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4、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辅导过程中运用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鼓励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目标。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助人过程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认知行为学派在助人的过程中要做到:①协助服务对象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②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确定评估重点(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2. 专业关系的建立(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教育者、陪伴者)。

1. 确定评估重点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了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在一个特定案例中,要明确思想、情绪和行为是如何影响服务对象的,以及它们的先后顺序和影响作用的大小,这是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关键。

2. 专业关系的建立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所谓结构性的和有期限的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见面的次数、每一次见面的主题及目标都是确定的。专业关系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是否接纳与信任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陪伴者。

(1) 作为教育者

社会工作者要训练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训练修正其不当行为

(2) 作为陪伴者

社会工作者要陪伴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其认知错误,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服务对象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澄清内在沟通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觉察自己的想法及自我对话,了解在这些想法和对话背后所隐藏的错误的、非理性的认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改正其错误的行为。
  • 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治疗模式,解释前置事件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确认造成情绪问题的错误认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逐步学习正确的行为。
  •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服务对象按照认知治疗模式的要求,逐步完成社会工作者指定的任务,记录结果,以便从中找出错误认知,并进一步挑战和改变错误认知和错误的自我对话。
  •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经验学习是指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的同时,其行动与正确认知保持一致。
  • 尝试使用逆向操作:所谓逆向操作就是让服务对象提前面对其所担心的行为或情境,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提前发作,在提前体验焦虑情境的过程中澄清错误认知(使用逆向操作必须先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且社会工作者必须全程陪同,不可以安排服务对象自行完成)。
  • 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动态思考的前提是强调知识是客观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要经过反复思考和验证最终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存在的深思就是主张探索来教育索发现生命的意义。

4. 总结

任务 服务对象
澄清内在沟通 觉察和了解错误、非理性认知
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 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
布置家庭作业 完成社会工作者任务,找出错误认知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 在行动中确认改变成效,形成正向经验
尝试使用逆向操作 提前面对害怕的情境,澄清错误认知
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强调知识客观性,并反复思考验证解决问题办法

(三)助人的步骤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 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 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 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 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 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1. 当受助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回到正常轨道时,就应进入结案阶段。
  2.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