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以理论为主,附加心理学和哲学相关内容。
快捷导航:
-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
-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 第五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 第六节 增强权能理论
- 第七节 社会支持理论
- 第八节 优势视角理论
- 第九节 心理社会治疗式
- 第十节 发展性社会工作
第六节 增强权能理论
一、增强权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几点:
-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造成的。
-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 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以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 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二)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服务对象在人际互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
- 个人层次(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 人际层次(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 环境层次(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
- 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 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 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 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二、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一)服务目标
索罗门提出要从以下几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权能:
- 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 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 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二)服务原则
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李(Lee)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十个实践原则:
- 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 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 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 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 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 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 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 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双向合作关系。
- 干预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①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链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
②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
③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三)服务中平等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真正做到与服务对象对话,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真实的经验。在针对团体开展增强权能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团体成员建立协同关系,形成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